科技和运输的局限性,必然有很多漏洞,出现了大量逃兵,但是却足够让法军快速暴兵,拥有了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前后十几年当中,有几百万人服役。
帝国时代也同样沿用了这样一套兵役制度,拿破仑皇帝每年都会征召大量新兵来满足自己对外征战的需要。
然而,等到波旁王家复辟之后,情况就不同了。王室对之前的革命心惊胆战,对帝国同样也恨得咬牙切齿,因此一上台就开始拆解之前的战争机器。
而法国人民,也已经厌倦了之前连年不断的战争,也不再愿意继续参加军队。
因此,在清洗了大批立场不坚定的军官之后,波旁王室也正式地放弃了全民普遍兵役制,转而采用了长期服役的志愿兵作为自己的军队骨干。
这些士兵往往至少服役七八年,甚至长达十年的也有,因为作战经验丰富,所以堪称精锐,作战效能其实很不错,用在小规模的干涉战争或者征服殖民地的战争当中,其实是非常不错的。
但是,如果把它放在“潜在作战能力”的角度考虑的话,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长期服役的军队,每年淘汰的士兵自然就很少,相应的,征召的新兵人数也就很少,这就意味着,在年轻人当中,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很少,军队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一个国家如果假设有40万的常备军,其中10万人属于军官或者必要的技术骨干,需要长期服役,那么它“轮换兵力”就是30万人。
假设采用三年兵役制,那么30万人每年需要征召10万新兵,也就是说有10万人退役成为后备役军人。
如果采用五年兵役制,那么30万人每年只需要征召6万人就够了,一年6万人退役。
看上去,两种方案在和平时期是一样的。
但是,如果是在战争时期,两方都需要大规模动员自己的潜在军事力量,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按照五年后备役来计算的话,前者的后备军足足有50万人,而且都是受过长期训练的士兵,稍加训练就能和正规军一样作战;而后者的后备军只有30万人。
最终,两支军队的总规模对比就变成了90万vs70万,兵力劣势就十分明显了。
如果时间拉得更长,那么两边的潜在兵力差距就会变得越来越大,直到根本无法抗衡为止。
在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兵力往往就决定了两个国家战争的胜负。
也就是说,波旁王室故意以“损害国家潜在动员能力”为代价,维持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常备军。
然而,这样的“高招”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仅仅在十五年之后,因为一次暴乱,它就混溜溜地被赶下了台。
波旁王室来而复去,问题却又留给了新的继任者。
现在,就轮到艾格隆来头疼怎么重建一台庞大的动员机器了。
这个问题,并不是他大笔一挥就能随便决定的,而是要面对许多的取舍。
如果法兰西是一个完全的专制政体(就像普鲁士那样),那么君主根本就不需要担心民众的反对,直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征兵就行了,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里让普鲁士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一样能继续坐稳王位;如果法兰西是一个完全的共和政体(类似于第三共和国那样),那也不用担心民众授权的问题,议会通过兵役制度之后就能够作为法律推行下去。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甚至维持了80万人的常备军,通过三年兵役法进行替换,每年征召20万年轻人入伍(因为法国当时已经是个老龄化社会,所以这几乎就等于是每年出生的男性人口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以不到4000万人口,动员了850万军队,2000万男性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雏鹰的荣耀 最新章节51,兵役,网址:https://www.at888.net/207/207283/1471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