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局中不知局,知局已是局外人。>
元怿自以为运筹帷幄,智谋深远,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才是被利用的那一个。>
当然,结果算不得坏,算是殊途同归,不谋而合。>
皇帝依然是皇帝,这天下,依旧是宣武帝一脉的天下。>
哪怕坐在皇位上的那位,是他元怿的亲生骨肉……>
甲士逐队离去,朝臣陆续被请进宫,寒夜渐去,天色渐明。>
太极殿数月未启用过,自然也就未曾烧过地龙,内官刚刚才生了炭火,人但入内,只觉冰寒刺骨。>
而元怿额头上的汗,却一层接着一层。>
不是热,而是怕!>
比在京四辅跪在他面前死谏,比眨眼前还追随他入宫勤王,须臾后便警告他莫要得寸进尺,贪心不足的数千甲士威胁他的时候还要恐惧。>
若非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控,焉能于瞬间便颠倒阴阳,逆转乾坤?>
既有如此能耐,岂不是连皇帝也是说废就废,说换就换?>
是谁?>
元怿恍若梦醒,一个激灵,猛的回过身,死死的盯着立在他身后的四辅。>
绝非刘芳、游肇、李崇之流。>
前二者长于文事,更不曾领军,焉能将宫禁重军指挥的如臂使指?>
遑论使元渊、元熙、元子直等宗室重臣如行云流水般改弦易辙,背叛太后?>
也莫说如刘光、游肇,便是李崇这般声名赫赫,久掌军权的大将,也绝无如此手段。>
只因这天下终究是元族的天下,元氏的天下。此事非宗室不可为……>
是太尉元诠?>
更不可能!>
太和初,其父安乐王拓跋长乐谋逆,被赐死家中。>
之后元诠虽承爵,但脑门上已被刻上“反贼之后”标签,一直未受重用。>
直到元恪二弟元愉造反,劝他一同起兵,元诠才窥到机会,日夜兼程,携元恪亲笔密信告于宣武帝。>
之后又随李平、高植平叛,再加首告之功,才得以迁任尚书左仆射。>
但其才能也只是一般,再加视财如命,时有贪秽,是以不被元恪所喜。>
直到元英、元嘉相继离世,元澄自觉既为首辅为百官之首,再为太尉掌天下军权,实为取死之道。>
但又不想给自己树个对头出来,便选中平庸到不能再平庸的元诠。>
太后也觉得元诠虽奸滑,却听话,比较好控制。而且身上污点不少,说撤就能撤,说换就能换,故而欣然允准。>
说直白些,他这个太尉有名无实,近如摆设,数年来一直如此。>
才情智计更是一般,他拿什么运筹帷幄?>
如元遥、元钦更不可能。>
虽掌军权,却远离中枢,相隔数千里,谋划焉能如此之深远,如此之恰如其缝?>
若是未受太后猜忌之前的元澄,倒有那么几分可能。>
可惜如今的元澄远在西海,更是生死不知……>
元怿想的脑仁疼,一双丹凤影如走马灯一般,在元诠、刘芳等人的脸上转个不定。脸色时而白,时而青,时而黑,额头上的冷汗更是一茬接着一茬。>
都是七窍玲珑心肝的人物,见元怿面如土色,又惊又疑,焉能不知他惧从何来?>
四辅对视一眼,最后将目光定格在元诠脸上。>
元诠稍一犹豫,长声一叹,从怀中取出一物,恭恭敬敬的献于元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魏春 最新章节第六六七章 积重难返,网址:https://www.at888.net/207/207410/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