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朝廷许以重利,向吐谷浑与柔然借兵,看似是驱狼吞虎,借刀杀人,实则是山穷水尽,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
如今,朝廷再次与两胡媾和,同样是走投无路,无奈之下的下策,但却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这一次不曾予吐谷浑和柔然一斤粮,一副甲,一支箭,这两方却不得不下死力气,明知西海有虎,却偏向西海行?>
只此一点,高下立判。>
李承志之前还怀疑,高英为何就突然开了窍。待接到密报,他才知道:搬开了高英这个绊脚石,朝廷终于开始发挥本应该发挥的作用了。>
李承志之前期盼朝廷会赔给西海的人口、粮食、土地等等,那是想都再别想。>
八辅相佐相成,又相互制衡,没哪个会蠢到这种“资粮予敌”、“授人以柄”的程度,便是真有人这般蠢,其余七个也绝不答应。>
至于李承志所幻想的“三年积累”、“五年反攻”、“十年成就大业”等等,更是如痴人说梦一般。>
但凡没蠢到家,就知灭祸于未起,防祸于未然的道理,更何况八辅皆为当世之翘楚,皆知哪怕拼个鱼死网破,也绝不能给西海发展壮大的机会。>
如此,才有了如今大军压境,风雨欲来之势,与去岁初春之时并无二致。>
但与去岁相比,西海却不能同日而语。>
连战连捷,屡战屡胜,就如烈火焚钢,愈练愈精。经验、士气、军心何止翻了一翻?>
便是遇十倍之强敌,哪怕不靠火器,李承志也有一战而胜的信心。>
而这一年来,西海群策群力,上下一心,军需器械、兵甲战马应有尽用。又予祁连山中开出大矿,只后半年所配制的火药,就已达前五年积累的四倍还有余。>
但问题也不是没有,首当其冲的就是粮草。>
一是西海人口太少,李承志怕打成持久战,有工便无农,有农便无工,军需与粮食无法兼顾。>
二是河西广袤,边境线过长,又无天险可依,易攻难守。再加西海兵本就不多,若依旧予河西屯田种粮,必然要耗费大量军力屯守,得不偿失。>
仅凭现有的存粮,一旦开战,靡费更重,怕是维持一年都难。>
而这只是其次。>
李承志更怕的是,朝廷与两胡围而不打,堵而不攻。>
西海再强也不过坐拥数州之地,民不过四十万户,为应战,不得不动员全民。还是如之前所说,有种地的,便没有各厂帮工的,有帮工的,地又荒了……>
若朝廷咬着牙硬耗,西海还真就耗不过。>
所以李承志思来想去,最好的办法就是速战速决。>
但如今看来,朝廷显然是下过苦功夫,开动过脑筋:堂堂名将,一代英豪,邢峦竟学起了胡族,打起了游击战?>
虽然只是暂时性的,相对性的,但凭心而论,这种战法从某种程度上,真就能克制火器。>
至少李丰的步骑车炮混合军团,绝对追不上邢峦的两万轻骑。>
邢峦愈发顺手,吐谷浑与柔然更是得心应手。若三方合力,袭挠西海,李承志要派多少兵,才能守得住南北各长逾千里的边境线?>
若说弃守西海,军民尽皆迁入陇西,那根本不现实。>
其余不论,离了煤、铁、硫磺这三样,西海大军还拿毛线连接连捷,百战百胜?>
李承志虽然知道陇西也应该不缺这几样,但矿在哪里,好不好采,他却是两眼一抹黑。>
感觉突然就陷入了困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魏春 最新章节第六六九章 大战再起,网址:https://www.at888.net/207/20741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