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人一听瞬间明白,皇帝是把大宋比作一艘船,把船的左右两边比作新旧两党,把自己比作舵手······一句话,他想搞平衡。
赵佶登基不久就有此想法。
并非他政治觉悟不敏锐,也并非他太天真,这完全是他的文艺细胞在作怪。
旧党中有好些人诗词书画散文一流,做端王时和他们交好,还是某些人的粉丝,他真不忍下手。
如果新旧两党能平衡,不再敌对,统一思想为朝廷出谋划策,岂不皆大欢喜。
一般来说,这等交谈讲究的是君臣默契。
赞同则用远古帝王暗喻,趁机把皇帝抬高,君臣皆大欢喜。
不赞同则假装听不懂,用沉默来反对,给皇帝留个面子,免得君臣有争执。
臣子不入戏,明显就是不同意,皇帝也只好作罢。
“官家还记得曾布乎?”
章淳很强硬,十分顽固,他一听还道是赵佶要和稀泥,顿时直言。
他最不喜欢这种粗陋的做法,尤其在顶级官场搞这个,太俗不说,还直接影响新法的进程。
统一思想就要让旧党维护新法,那不是在组织中加入更多扯后腿的人么。
这些人同床异梦,不干些亲者痛仇者快猪头事,肯定不爽。
曾布便是例子。
“官家,没有左右的说法,这种事永远没有平衡,我觉得谁做得对朝廷有利,谁就应该站在船中央。革新是既定国策,革新派就应该站在船中央,旧党只能无条件服从,而不应该让国策对他们做出让步······”
洛寒直接说破赵佶的比喻。
纵观华夏历史,每个朝代一直不是左倾就是右倾,折腾来折腾去折腾了几千年,每一次都会血肉横飞,自相残杀,其实伤的都是自己的筋骨。
洛寒接着道,“平衡不了,若是官家想平衡,只会使这艘船偏离航道。革新不能讲究雅致,讲究温良恭俭让,否则······便是四不像······”
赵佶点点头若有所思,少顷道:“对旧党的手段大为残忍,能不能稍微温和点?”
“官家的想法太天真了,历来变法就是血与火的战场,温和只能被反对者当做软弱。这就如同有两个雇工,主人让他两去干活,其中一个不但不去,还怂恿另一个也不去,请问官家,若是碰上这样的人,是和气说服他有用,还是给他一巴掌有用?”
章惇毫不给赵佶面子,梗着脖子道,“想想商鞅变法,若非商鞅铁腕,秦能崛起么?”
少顿片刻,章惇又惋惜道,“如果王介甫当初再强硬些,变法也不会半途而废。臣当初看着新法被废,如同失去了半条命,如今眼看新法进入正轨,再若心软和稀泥,就是重蹈覆辙······不管别人如何看,臣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臣愿为大宋崛起而身背骂名······”
章惇说得坚定,也道出了革新的真谛。
洛寒听后豁然明朗。
历史上章淳死后被旧党写成奸臣,就是因为他对新法的坚持,做到了极致,让旧党寸步难行。
宋人重视清名,他连清名都不在乎,可见对新法的坚持程度。
也就是他和宋哲宗内外政策一致强硬,让大宋抬起了头颅。
光从这一点说,洛寒必须力挺章淳兄弟,让他们辅助赵佶,将宋朝带上一个新台阶。
君臣深入谈论后,赵佶放弃了这种幼稚的想法。
······
“官家,臣有本要奏!”
“准奏!”
“臣有地方百姓委托的书信,他们声称青苗法搞得他们家破人亡,有些人无法偿还高额利息,甚至吊死在路边的树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种出一个强宋 最新章节第136章 平衡,网址:https://www.at888.net/327/327479/13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