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建败了,他根本无力阻挡我们。”>
李积瞪了他一眼,道:“等打败渊男建再说吧,别忘了当年先帝攻打高丽时,最后也是无功而返。”>
……>
公主岭南面高坡上,左武军大营便扎在此处。>
武攸暨运送俘虏物资的队伍已经回来,近一万骑兵经过几天的养精蓄锐,已恢复到最佳状态。>
武承嗣坐在帅帐之中读着李靖的《卫公兵法》。>
这几日,他要么看兵书,要么勤练武艺,在韩成指点下,战斗力已经强于普通士兵了。>
通过这些时日阅览的各种兵法,武承嗣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几乎所有兵书都有一个共同点:极为看中战争前的情报收集工作。>
比如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吴子的“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卫公兵法中的“审敌之强弱”等。>
不过众兵法也有不同之处,孙子兵法讲究出奇制胜,有着许多反败为胜的方法。>
卫公兵法则是在战争之前,就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卫公兵法中极为重视将领的选用。>
勇而轻死,贪而好利,仁而不忍,知而心怯,刚而自用,懦志多疑,急而心速等等。>
只要满足上面一点,在卫公兵法中便都算不上良将。>
相比孙子兵法和卫公兵法,武承嗣更喜欢吴子兵法。>
孙子兵法和卫公兵法都是纯粹的军事思想,而吴起的兵法不仅包涵军事,还包涵了政治。>
尤其里面提到一点“战胜易,守胜难”,正是武承嗣现在最为关切的问题。>
无论是百济、契丹还是高丽,唐朝都能战而胜之,然而最后却总是保不住胜利果实,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吴起也提到过解决办法。>
一场战争中,如果战胜时国家消耗的人力物力越大,最终就越难守住胜利果实。>
因此吴子兵法主张慎战。>
战前要先做好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各种准备工作,然后练出百战之兵,最后一战而全胜。>
大唐军中并非没有能人,唐朝多年来对高丽国的策略,其实和吴起的思想已经很接近。>
这些年来,苏定方一直用小股军队骚扰高丽国,又出兵灭了百济,斩断了高丽盟友,实则都是为了最终的灭国之战做铺垫。>
可以这样说,高丽已经是砧板上的鱼了,在攻打南苏城的战斗中,武承嗣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要想办法在打下高丽后,还能守住胜利果实。>
武承嗣选择攻打契丹人,其实便是为了扫除一个隐患,毕竟契丹领土与高丽接壤,他们越弱小,高丽北面的威胁就越小。>
思索间,韩成进入营帐,拱手道:“将军,大贺摩罗率领三万骑兵,已经渡过桑干河,正在向大贺咄古的部落急速进发!”>
武承嗣眸光一亮,朗声道:“擂鼓聚将。”>
斥候将消息传回公主岭要两天时间,也就是说摩罗已经出发两天了。>
摩罗的部队抵达咄古部落需要四天时间,唐军从公主岭到咄古的部队救援,至少需要三天时间。>
也就是说咄古必须自己坚持一天以上,唐军才能赶到救援。>
战前大贺摩罗必定已经确认过唐军不在契丹境内,所以才敢进攻咄古的军队。>
在他看来,咄古不堪一击,不可能撑到唐军到来。>
所以此战关键便在于奚族、突厥人和室韦人的救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周少卿 最新章节第143章 卫公兵法,网址:https://www.at888.net/331/331543/14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