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诏呢?”>
时近初冬,吕夷简头上的汗却在一滴滴往下滴:“这……”>
太后悠然道:“你身为宰相,自然有办法说服百官是不是?我知道吕相的口才一向很好,只看用不用心罢了!”>
吕夷简知道太后是提及那次他上《黄台瓜图》之事,心中一冷,却仍想问一句:“太后为何一定要如此呢?”>
太后冷笑:“你倒看看你手中的奏折,如今我还活着,就有人再三生事。若不给天下一个明证,异日我若不在了,后世子孙不知道的,倒笑我无胆无才呢。”>
“太后,”吕夷简大为震惊,抬头不由地失态了:“臣竟不知道,太后心里是这么想的。”>
“下去吧!”太后挥了挥手,吕夷简无言退下。>
太后既然决心已定,吕夷简知道已经不可违拗。退回去静静思索,不由地出了一身冷汗,才知道自己放心得太早了。回想太后当年谋皇后之位,也是在群臣反对之下,主动上奏表示退让,却是过得几年,所有的反对理由和反对之人都已经不构成威胁后,才水到渠成地接受四方祝福而穿上凤袍。>
太后的个性,从来就不会真正地退让过。>
吕夷简冷静地想了想自己目前处境,他要阻止太后走得更远,然而阻止的办法,却必须是以退为进,尽量依从太后的意思,否则的话,他将是下一个被太后换掉的人。前车之鉴已经有寇准、王钦若、丁谓、王曾、曹利用等人了,他又何必再凑上去添数呢!>
他只有仍在相位上,才是保持现有状态最好的措施。一副《黄台瓜图》,保住了他的相位,也将太后称帝的最大助力钱惟演排除在朝堂之外,已经是他进了一大步。现在太后要进,他何妨有条件地作一退让呢!只要这退让,没有退出他的底线,没有影响到更新换代的危险,当前实在不宜触怒太后,因为太后如今的权势,任何触怒她的人只有失败。>
他心中甚至暗暗闪过一个大不敬的年头,太后毕竟年事已高了,而皇帝却如旭日初升,那么只要缓和太后的心境,使太后不至于强硬地决断去迈过那一条底线,便一切都好办。>
十一月,太后诏书下,命礼官详定皇太后谒庙仪注。太后欲纯用帝者之服,参知政事晏殊以《周官》王后之服为对,被太后扔了回来。>
太后与众辅臣在僵持中,参知政事薜奎等一力反对,太后却不放在眼中。经过大半个月的僵持,宰相吕夷简提出了折中的办法,太后仍以帝服祭太庙,戴仪天冠、着衮龙袍,其余绶、带、圭、佩等等一应天子祭天服制俱有,只是少了宗彝、质章,去掉了佩剑。>
等到自内宫终于将太后批复在已经来回拟了几十遍的草诏上“可”字传进中书省,吕夷简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这半个月多来,他的头发也为此白了一半,还好这一关总算过了。>
太后定下帝服祭庙告天的事后,又发布了一道诏令,因崇德、长春、滋福、会庆、崇徽、天和、承明、延庆这八大殿修复完成,以原名不祥,重新命名。>
太后所居崇徽殿,更名为宝慈殿。>
同时,改视朝前殿崇德殿为紫宸殿,常朝之殿长春殿改名垂拱殿,滋福殿为皇仪殿,会庆殿改为集英殿,天和殿改名观文殿、承明殿改名端明殿、延庆殿改名福宁殿。>
除此之外,又顺势改了几个未受火灾的宫殿宫门,南三门的正门原名正阳门改名宣德门,西华门北门大宁门改名宣祐门,东西两掖门原名勤政门改名嘉福门,后苑东门原名宣和门,改名宁阳门。又有清净堂改名寿宁堂,紫云楼改名升平楼,玉华殿改名琼华殿,集圣殿改名肃仪殿,化成殿改名玉宸殿等等。>
一道旨意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圣令(合集) 最新章节第23章 帝服祭庙,网址:https://www.at888.net/374/374203/100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