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继续为相,这其中的奥妙,却是不得不让人想上一想。>
王钦若道:“正是。臣记得,周世宗在世时,欲征刘赟,冯道以为不可,再三谏阻。而惹怒了世宗,结果此战不利,世宗回时,冯道已死,乃追谥追封,以示敬重。冯道死时,百官相送,痛泣不已,称赞甚隆。”>
赵恒点了点头,却有些不解其意。>
王钦若又道:“当日周太祖郭威进攻洛阳,汉主刘承祐为乱兵所杀后,郭威乃认为大业已成,可冯道却仍然当道而立,不以为主,反迫使郭威如往常一般向他行礼。当时郭威手握兵权,已可称帝,却因为冯道的态度,而不得已立刘赟为帝,依旧称臣。这又是为了什么?”>
赵恒很自然地回答:“冯道不允,郭威因此不敢。”说到这里,竟是不由地一怔,细细沉吟起来,仿佛是有什么东西,似一层窗户纸被戳破了,竟是另有一番天地。>
王钦若就道:“冯道能够一直不倒,不是冯道需要向新帝乞活,而是新帝需要得到冯道的合作。当年晋元帝南渡,得王导相助,乃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可王导的背后,是琅琊王氏,人才倍出,财雄势厚。然冯道出身平平,他的背后,可没有王氏这样一个豪族。那么冯道凭什么有这样的底气?”>
赵恒迟疑地道:“凭的是……时值乱世”他忽然就有些明白了。那时候便是帝王将相,也不过是如同草芥,朝生不知暮死。>
王钦若就道:“冯道的背后没有豪族,但有着跟他一样,无数在乱世之中同样有能力却无所适从的读书人。只要这些人联合在一起,便是乱世中君王也不得不倚仗的力量。这就是冯道自后梁,历经五代,而凝聚出的力量。这股力量保住了乱世之中,不管江山改易,也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中枢运转,而不至于一团混乱,还能令新君得以征钱粮坐江山的根本。这股力量超乎于君权之上,曾有功于社稷,令天下不可或缺。”>
赵恒张了张口,说不出来,好一会儿才能发声,他的声音干涩:“朕有些明白你的意思了。”寇准需要他上前线,北地需要他上前线。他若南迁,那这北方一片土地,就要拱手送给辽人。至于战争是否能赢,他这个皇帝能不能活,大宋江山能不能存,其实并不重要。寇准效忠的是这股力量,不是他这个皇帝,也不是大宋王朝。的确,从后唐至今,有过多少朝代更换,都不过三朝,而大宋至今,也不过三朝。>
这样的领悟,似一盆冷水当头浇下,寒彻心扉,痛可椎心。>
不错,他也知道,“社稷为重,江山次之,君为轻”。当日他毅然下了死战之心,而前往战场,自然也是抱有此心。可是他这个皇帝可以怀有牺牲之心,但却不是可以让臣子当成输赢的赌注的。自己多番犹豫挣扎,却只是臣子的筹码。那么到底谁才是皇帝,今日之域中,到底是谁之天下。是他,还是以寇准为首这批人背后北方的豪族。>
而这样的臣子,不止这一个两个,而是大半个朝堂的力量。>
赵恒看着王钦若,声音艰涩道:“朕曾经向王旦提议,以你为相,可王旦反对。他说的不是你王钦若能力不行,也不是你王钦若人品不端,他说的是‘我朝至今未尝有南人为相’。朕曾以文章择萧贯为状元,寇准却与朕力争说朕只得改立蔡齐。”>
王钦若道:“而寇准因此于外夸耀:‘又与中原夺一状元矣!’”>
赵恒用力一捶桌案:“这是我大宋江山,不是他们的掌中之物!”王钦若长揖,没有说话,但这没有说话,却无疑比开口,更令赵恒愤怒。>
北人排挤南人,这是将这大宋江山,视为禁脔。难道南人不是大宋之子民,还是这些人,仍然将这大宋赵氏,视为过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圣令(合集) 最新章节第24章 宰相寇准,网址:https://www.at888.net/374/374203/73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