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那叫阿耨多罗自私自利心。这些长者弟子们发了心只是动机,还没得到成果,所以现在希望能听闻到世尊说明佛的果位,也就是佛国土的清净境界,以及诸大菩萨们怎么修行净土。宝积在这里问了两个问题。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闻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佛称赞了宝积能为自己和诸位菩萨们提问怎么是成佛之路,要他们仔细地听,好好地思惟,佛将为他们说。在这里,佛将宝积提的问题二合为一,因为菩萨是未到地的佛,佛是已到果位的菩萨,所以就为他讲成佛之路,也就是我们要学习修持的。下面讲净土之行。看到净土就很容易联想到流行的净土宗,念佛法门。道理是相同,可是原则不同。一切佛法都是在修净土,但是不要把净土看成是一个土地或是世界或是国家,大乘佛法中净土的观念要搞清楚。什么是净土,什么是佛国,不要被两个字带引到了形相的观念,那就是埋没了佛法的精神。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人们很容易把它想象成一个帝王统治国土的观念。佛土、净土换一个名词来讲,就是成了佛的境界。佛说,一切众生就是菩萨的佛土。
众生与菩萨是相对,众生是没有悟道,还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源,还没有明心见性,是因地上的菩萨。菩萨是已经明心见性,正在修持而还没有完全到家的众生。比如,我们今天精神很好,身体没有病痛,感情思想也很清净,自己觉得平安幸福。但这平安幸福是相对于身心不健康,不平安不幸福的日子来讲的。所以转众生境界就是,的根在于一切众生。如果没有了众生,就没有成佛的事,也不需要成佛。没有烦恼也就不须要求解脱。众生有贪瞋痴慢疑,有聪明的,有笨的,各式各样根器不同,而一切菩萨根据众生的根性不同而成立他的佛土。比如,众生与阿弥陀佛所持的愿力、形相、作用的根性相近,因缘相契而随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也有众生与阿弥陀佛所持的愿力不相近,因缘不相契,可能会选择东方琉璃光佛土。一切众生根性不同,诸佛菩萨教化的方式也不同,佛陀的境界也就不同。
一切菩萨自己成就的境界是无执着、无主观、无成见、绝对无我的。随着众生根器的不同,降伏他人的妄心的方式不同,而成立的佛土境界也不同。调伏是调教降伏,是佛法的教育手段,用到各种各样的方式,喜、笑、怒、骂等都是。
看众生该入哪一种佛国的境界,而引导他、教化他进入佛的智慧成就。入佛智慧是实证功夫。《法华经》讲开、示、悟、入四法门,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四个不同的修持手段,但是有没有哪个先哪个后呢?我认为都不是问题,但是历来都有佛学的学者们,就先后次序起争论,把佛法修持搞成思维的学问了。
这句经文等于是《楞严经》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我们的自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无方所。一切众生业力不同,知见不同,形成了众生种种的思想、情感、个性、根器不同,本体是一样的,所有的差别都是众生自我的差别。等于一桶水,酒,醋,但水性都是一样的。因为众生有这些差别,所以佛法的教化要“随诸众生应以何因入佛智慧”,佛随他的方便“而取佛土”。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的方便波罗蜜成就的佛土,不是为了他们自己,是为了有缘的众生该往生那里而成立的佛土。东方世界,是为了根器相应的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成立的佛土。
同样的道理,诸佛菩萨在这个世界上教化众生也是“随众生心”,根据你所知的量。有些人量小根小,等于一株小草,碰上大雨,不但草不能活,连根都漂掉,受不了大法。大树的根器大,狂风大雨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落难情缘 最新章节849章品《维摩诘经》(7),网址:https://www.at888.net/403/403770/57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