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中能够保存国家的,不到万分之一,而丧失国家的,自身一无所成而且还会留下很多祸患。可哀呀,拥有土地的统治者是何等的不聪慧!
拥有土地的国君,必定拥有众多的物品。拥有众多的物品却不可以受外物所役使,应用外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所以能够主宰天下万物。明确了拥有外物又能主宰外物的人本身就不是物,岂只是治理天下百姓而已啊!这样的人已经能往来于天地四方,游乐于全部世界,独自无拘无束地往,又自由自在地来,这样的人就叫做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于万物。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于万物的人,这就称得上是至高无尚的朱紫。
至贵之人的教导,就似乎形躯对于身影,传声对于回响。有提问就有应答,竭尽自己所能,为天下人的提问作出应答。处心于没有声响的境界,运动在变更不定的处所,引领着人们往返于纷扰的世界,从而遨游在无始无终的浩渺之境,或出或进都无须依傍,像追随太阳那样周而复始地没有尽头;容颜、谈吐和身形躯体均和众人一样,大家都是一样也就无所谓自身。无所谓自身,哪里用得着占有各种物象!看到了自身和各种物象的存在,这是过往的君子;看不到自身的各种物象的存在,这就跟永恒的天地结成了朋友。
卑贱然而不可不听任的,是万物;卑微然而不可不随顺的,是百姓;不显眼然而不可不往做的,是事情;不周全然而不可不陈述的,是可供效法的言论;间隔远远但又不可不恪守的,是道义;亲近然而不可不扩大的,是仁爱;细末的小节不可不累积的,是礼节;顺依其性然而不可不尊崇的,是德;本于一气然而不可不变更的,是道;神妙莫测然而不可不顺应的,是自然。所以圣人视察自然的神妙却不往赞助,成绩了无暇的修养却不受拘束,举动出于道却不是事先有所考虑,符合仁的请求却并不有所依附,接近了道义却不积不留,应合礼节却不回避,接触琐事却不推迟,同于法式而不肆行妄为,依附百姓而不随便役使,遵守事物变更的规律而不草率离弃。万事万物均不可强为,但又不可不为。不明确自然的演变和规律,也就不会具备纯粹的修养;不通晓道的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办成。不通晓道的人,可哀啊!
什么叫做道?有天道,有人性。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却处于崇高地位的,这就是天道,事必躬亲有所作为而积劳累苦的,这就是人性。君王就是天道,臣下就是人性。天道跟人性比较,相差实在太远,不能不细加体察。
“天”和“地”在庄子哲学系统中乃是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祖,一高远在上,一浊重在下,故而以“天地”开篇。本篇的宗旨仍在于论述无为而治的主意,跟《在宥》的宗旨大体雷同,表述的是庄子的政治思想。
全文可以大体分成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无心得而鬼神服”,论述无为而治的思想基于“道”。事物是同一的,事物的发展变更是自然的,因此治理天下就应当是无为的。这一部分是全篇的中心所在。第二部分至“大小,是非,脩远”,通过“夫子”之口,阐明大道深奥玄妙的含义,并借此指出居于统治地位的人要得无为而治就得通晓大道。第三部分至“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写一寓言小故事,阐明无为才干求得大道。第四部分至“南面之贼也”,通过隐士许由之口,阐明聪慧和才智以及一切人为的作法都不足以治天下,并直接指出“治”的迫害就是乱的先导。第五部分至“退已”,阐明统治者也要随遇而安,不要留下什么踪影。第六部分至“俋俋乎耕而不顾”,对照无为和有为,阐明有为而治必定留下祸患。第七部分至“同乎大顺”,论述宇宙万物的产生,寓指无为而治就是返回本真。第八部分至“是之谓进于天”,指出治世者必当“忘己”。第九部分至“欲同乎德而心居矣”,指出从政的要领是纵任民心,增进自我教化,而有为之治不过是螳臂挡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脉谜踪 最新章节第二百九十章 顺应天地,网址:https://www.at888.net/97/97115/295_8.html